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百一十三章 民间壁画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画像石、砖雕和壁画,分布的地区遍及豫西、豫北、晋南、江南以及甘肃、四川等地,已成南北社会的葬俗。按壁画资料的显示,以二十四孝为图本的孝行故事画,在北宋宣和年间进入墓葬之中,当时还不见普及。它在金墓壁画中广为流行,可能受金熙宗尊孔崇儒政策的推动,既有理学思想的影响,又与全真教宣扬节孝有密切关系。以山西、河南为中心的众多金墓中普遍都雕绘孝行故事图,画法渐趋程式化,后世流行的二十四孝条屏当有此渊源。

    迄今发现的墓葬中,可以确定为西夏墓葬的并不多。西夏帝陵及其周边的陪葬墓,自然成为关注的焦点。西夏王陵8号陵据推测为第八代皇帝神宗嵬名遵顼的陵墓。清理时在墓门外甬道两侧存有武士画像。武士画作天王形,头上绘火焰纹,身着战袍,叉腰佩剑,着护臂甲,臂后绘飘带。这一发现说明西夏墓葬中同样流行装饰壁画的习俗。

    西夏普通汉人墓,有用木板画作装饰的做法。1977年在甘肃武威西郊林场发现了两座西夏汉人火葬墓,其中天庆七年西经略司都案刘德仁墓出土29块木板画。3号墓出土二男侍木板画。这些木板画原整齐地排放在墓壁,实际上起到壁画的作用。多数木板画描绘的是现实人物,包括男女侍、武士、童子和龙、鸡、狗、猪等,也有日、月、星等天象。人物衣纹线条起笔粗重,转折陡直,可与敦煌西夏石窟壁画相互参照。

    元代的仿木砖雕壁画墓继承了宋金遗风,主要集中在山西和内蒙古地区。元代壁画墓按其地域明显可见汉人墓和蒙古贵族墓的分别,汉人墓一方面沿用了宋、金壁画墓开芳宴的生活题材,更突出了墓主宴享表演情节,增加金银钱帛、斗库牛羊等象征财富的画面。另一方面山水、花鸟等文人画题材被引入墓室之中,并以水墨画的技法作画,呈现出简淡野逸的审美品格。蒙古贵族墓一方面吸收汉地壁画的题材内容,同时又描绘骑从狩猎等塞外风俗民情,兼有宗教信仰的内容。元墓壁画在沿用宋金传统的同时而有了变化,孝行故事壁画的减少和重宴享财富的表现是其变化之一。太原西南郊瓦窑村元延祐七年墓,在墓室东南壁绘库房,专画有管库人和标有“库房”、“□斛库”、“什物库”、“金银财帛家产钱物库”榜题的画面。山西金墓中还常见用散乐杂剧砖雕作为装饰,与壁画杂剧表演画面具有相同的用意,真实地反映了元杂剧在山西民间的流行程度。

    元代文人画的兴起影响到社会审美风尚的变化,以水墨宣淡为基本面貌的花鸟山水画被引入墓室中,成了元墓壁画中最具有时代特点的表现形式。民间画工以模仿日常家居常见的屏风、立轴、条屏作画,题材和表现手法也追慕名家典范。南方地区元代壁画墓发现不多,公布的资料仅限于福建将乐县光明乡元墓和重庆市最新发现的一处元墓。元代蒙古贵族壁画墓在内蒙古地区发现多座,辽宁凌源、甘肃漳县、陕西蒲城以及北京也有出土的资料。这些“只识弯弓射大雕”的马背骄子,他们的形象风采和生活习俗在壁画中得以真实地再现,从中也能够清晰地看到草原民族传统与汉文化的交汇融合的进程。

    明清两代由于葬俗葬制的演变,社会风气的移易,壁画墓的数量急剧减少,壁画的艺术水平也大不如前。迄今所发现的明清壁画墓主要在北方地区,壁画中常见家居宴饮和出行等生活题材。比较特殊的是河南荧阳明代温穆王朱朝坨墓的壁画,墓内绘制了一套完整的佛教法事壁画,反映了佛画在明代葬习俗中的实际运用。能够看出时代新变化的是摹仿流行的四条屏花鸟和诗轴所作的墓室装饰,北京门头沟马怀印夫妇墓壁画梅、菊、荷、牡丹四条屏,陕西大荔李氏家族墓中的石刻条屏和诗轴画像,均是民间工匠仿效时尚的作品。南方仅见浙江嘉善县陶家池明壁画墓,题材有墓主遇仙人,老者观瀑等高逸神仙题材,背景衬以水墨松石,可与明代山水人物题材的卷轴画相比照。

    明清壁画墓考古发现的数量较少,壁画的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段虽然在前代的基础上有所继承,社会生活和时代风尚在壁画中也得到相应地反映,但画手主要是地方民间工匠,壁画图像和表现手法偏离时代艺术的主流,题材内容的民俗化和艺术表现的民间化倾向明显。它将中国古代壁画墓的演变线索引向了民间形态,“艺术在民间”则作了墓室壁画的谢幕辞。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